环境质量监测仪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污染预警、政策制定与公众知情权。科学、规范的使用方法,是确保“哨语”清晰、真实、可靠的关键。掌握
环境质量监测仪标准操作流程,是发挥其环境感知价值的前提。

第一步:安装选址与环境评估
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:空气站应避开污染源直排口、树木遮挡及强电磁干扰区,距地面高度符合标准(如PM2.5为3-20米)。水质站应位于水流稳定、无淤积区域。评估现场供电、通信(4G信号)条件。确保设备安装牢固,采样口通风良好,避免阳光直射或雨水倒灌。
第二步:设备安装与系统连接
按照说明书固定主机与传感器探头。连接电源线(AC220V或DC12V/24V),确认接地可靠。若使用太阳能供电,确保光伏板朝向正南、无遮挡。连接通信模块(SIM卡、网线或天线),确保网络畅通。对于水质监测仪,将传感器探头浸入水下指定深度,固定防扰动。
第三步:开机初始化与校准
接通电源,启动设备。系统自检通过后,进入初始化状态。长期停用后,必须进行校准:
零点校准:在洁净空气或标准液中进行;
跨度校准:使用标准气体或标准溶液调整响应值。校准过程需在稳定环境下完成,记录校准时间和结果。
第四步:运行监控与数据管理
设备进入正常监测模式后,通过本地显示屏或远程监控平台实时查看数据。检查各项参数是否在合理范围,有无突变或异常报警(如传感器故障、超限告警)。定期导出历史数据,用于趋势分析与报告生成。设置合理的数据上传频率(如每5分钟)。
第五步:日常维护与故障排查
空气监测仪:每月清洁采样滤膜与进气口,防止堵塞;每季度检查除湿装置;定期更换耗材(如干燥剂)。
水质监测仪:每周清洗探头表面生物膜;每月校准关键参数(pH、DO);检查水泵与管路是否堵塞。
发现数据异常时,先检查电源、通信、传感器状态,必要时重新校准或更换传感器。